2012年9月7日 星期五

國民教育

本人在開首先說一句:本人由始至終反對國民教育,國家所需要的是能公民、而非看見國旗便感動的國民。另外,本人沒能力說出什麼大道理,此文亦只是一個為生活疲於奔命的小市民所寫下的個人意見。

若國民教育單純是教導孩子們認識中國文化、學曉唱國歌等,本人不會反對,社會反應或許也不會如此激烈,但當本人花時間看畢《中國模式》這參考書後卻不得不大笑三聲而後再將此書評為垃圾,事關當中的內容過分偏頗,偏頗程度已屬不可接受。縱使曾有人跟我說:「這書只是參考,加上《中國模式》不是唯一參考書,不必認真」,可是《中國模式》是教育局資助出版、事後吳克儉承認失實卻不回收,某程度上已可看出政府的立場,加上政府在施政態度上的強硬,已經是司馬昭之心,路人皆知。


《中國模式》一書被本人評為垃圾,在解釋前先說一說「教育」,教育是知識的傳承、文化的延續;教育是啟發和指引、而非灌輸單一思想給學生,作為教師應將事實客觀陳述後再引導學生從不同方向思考。而《中國模式》一書中,本人並非否認中國在近十數年的成就,無可否認地中國的成績是有目共睹,因此本人並非不滿編者讚美中國的觀點,本人不滿的是書中沒提及中國的黑暗。全民大煉鋼?找不到;紅衛兵?沒提及;六四事件?隻字不提!一本不能提供全面資訊的書,從根源上已不可說是參考書。

根據政府的指引,當中有一句「本科重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能力,使他們明辨是非,能夠作出情理兼備的價值判斷,並建立個人抱負及理想,對家庭、社群、國家與世界作出承擔及貢獻」。目標說得十分動聽,但一面倒、只有正面沒有反面的內文所引導出來的是什麼人格?本人實在不敢想像。

若教師採用此書來引導學生、本人只可說這是教育的災難、亦是對教育的羞辱。

而對國家作出承擔,承擔不一定是貢獻社會,如父母會在看見子女犯錯時會給予懲罰和加以教導,這是父母對子女的承擔和責任,同樣地一個公民會對國家不公義的事發聲。其中一個頗令本人困擾的是本人曾聽說「反對國民教育的人是不愛國」的說法,本人確實對中國毫無好感,本人所好的只是中華文化,但單純說共產黨有多好便是愛國嗎?在一個只學會讚美而不會自我反思的人真的能帶領一個國家進步嗎?

在此時本人不得不說一友人的事,話說友人參加了公司的一個國內交流團,回來後竟對本人說「六四事件中中國的做法或許沒錯」,本人大為驚訝並加以追問,得出的原因是「如果那時不這樣做,或許現在中國就沒法強大起來」和「學生的行動令政府運作近乎停頓」兩點,實教人哭笑不得。前者理由可笑是將一個假設當成理由,後者理由可悲的是將數以千計的生命視為草介。

本人反駁時友人提出一個疑問:「如你駕駛一列火車,你在運行的路線上發現有數名工人,當你想在分歧口走向另一路線,你發現另一路線上發現有一名旅人在路軌上,假設你已無法將火車煞停,必會殺死數名工人或一名旅人,你會怎樣?」無疑地他將數名工人比喻成沒參與六四事件的大多數市民、將旅人比喻成天安門中的學生,藉此將犧牲少數學生以挽救大多國民的主張表達出來。首先不論本人的答案,此問題的假設已經犯下大錯,學生和其他國民只可活一個?不清場會間接或直接殺害其他市民?竟因為一個假設而武力鎮壓?竟因一個假設而將清場所帶來的犧牲無視?若國民教育推行後,此等賿論只會令更多人認同。

若有朝一日小孩們說為了國家的利益將一群無辜的人犧牲也是值得,這社會會變成怎樣?

教育不是一門政治,本人由心希望政府和教師們將客觀的事實教肓給下一代,我們所需要的是中國歷史,而非不盡不實、以偏蓋全的國民教育;社會所需要的是明白自己權力和義務的公民,而非只知共產黨成就、卻不知背後犧牲的國民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